和渣夫同归于尽后又双双重生了 第142节

作品:《和渣夫同归于尽后又双双重生了

    “天子犯法,尚且与庶民同罪,何况——”

    “够了!”

    盛帝骤然冷喝出声。

    他垂眸去看已入颓势,毫无斗志的赵怀襄,一语双关道:

    “老三,你太让朕失望了!”

    “赏花宴一计手段狠辣,用心险恶,虽未酿成大错,已罪不容恕。”

    “给朕滚回你的襄王府,从今往后,没有朕的旨意,你这辈子都休想踏出一步!”

    话音落下,盛帝当场拂袖而去,再不给纯妃开口的余地。

    一旁的福顺公公先是一怔,随即匆忙迈步跟上,此刻却不由回头看了眼纯妃,心头大震!

    好一招以进为退!

    旁人或许瞧不出纯妃的用意,但他福顺公公跟在圣上身边几十年了,对圣上的性子尚算了解,故而看得清楚明白。

    纯妃这分明是舍己为引,一步步谋算帝心啊!

    圣上气怒之下应了纯妃入庵堂的第一请,但天子骄傲,自然不可能、也不甘愿被纯妃牵着鼻子走。

    所以这削爵的第二请,圣上是万万不会再答应的。

    纯妃一心求圣上重罚襄王爷,可襄王爷到底也是圣上骨肉,这些时日以来又颇得帝心,故而圣上定会选择从轻处罚。

    可是今日赵世子当着众朝臣之面发难,这件事恐是瞒不住了。

    赵世子身为“同谋”,已自请前往皇陵,襄王爷作为“主谋”,若罚得太轻,又如何能服众?

    思来想去,竟只有监禁于王府最是恰当相合,而这......只怕恰恰是纯妃心中所求!

    一旦降罚,便是给襄王爷定罪了,光谋害太子妃与皇孙这一条,就让襄王爷彻底失去了夺位的资格。

    从今往后,无论对瑞王爷还是皇孙殿下,襄王爷都再无威胁可言了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监禁于王府不仅保住了王爷的性命,且还顺理成章地让王爷脱离了今后的争斗。

    纯妃娘娘这是......何其的用心良苦啊......

    思及此,福顺都已经随盛帝迈出清乐殿了,还是没忍住回头又看了一眼。

    当年书房之景,历历在目。

    自己本应处置了当时还是小小侍女的纯妃,可是她却跪在自己身前,那般拼命地磕头求饶,只求一线生机。

    同为伺候人的奴才,他到底是心软了,指点了她两个字——王妃。

    她是个机灵的,当真趁着他“晃神”片刻的时机,寻到了王妃面前。

    当年因着这事,他还挨了一顿板子来着。

    福顺正这般想着,忽见纯妃娘娘的目光越过襄王爷的肩膀,定定落在了他脸上。

    她冲他,轻轻点了头。

    犹如蜻蜓点水,又点到即止。

    当年生死存亡,她不求王爷,因她知晓王爷高高在上,不会在意她一个奴婢的生死。

    但是福顺公公不一样。

    想来同为奴才,身份低微,福顺公公能懂那份感同身受,还有她强烈的求生渴望。

    当年,福顺公公将恻隐给了她,或许也是给了曾经的他自己。

    一入庵堂,想是此生再难见了。

    至少要叫福顺公公知晓,这份恩情,她始终铭记肺腑。

    只是身处深宫内院,无声——才是对他最好的报答。

    福顺公公见状猝然收回目光,立刻掩目垂首,弯背哈腰地跟在盛帝身后。

    他依旧迈着得体、谨慎的小碎步。

    只是不知为何,觉着今儿午后的阳光照在他身上,竟比昨日要暖些。

    第161章 你从来,让父王引以为傲

    “母妃......”

    赵怀襄的轻唤拉回了纯妃的思绪。

    此时裴时茵也踉跄着走上前来,三人挨在了一处。

    纯妃面上带笑,拉过赵怀襄的手,轻轻搁在了裴时茵的手背上,而后将他们的手紧紧拢住。

    “去庵堂日子或许清苦,于母妃却是安心,也是舒心。”

    “襄儿,母妃知你的难处,但你手段太过狠辣,已伤天和良知,好在未曾酿成恶果,否则母妃便是死,也没有脸面去见皇后娘娘了。”

    “从今往后——收手吧。母妃会日夜诵经念佛,望能化解你之罪孽一二。”

    纯妃说到此处,转头看向一旁的裴时茵,眸光越发温柔。

    “天下之大,能得一有情人、知心人,何其有幸啊......”

    “襄儿,好好待茵儿,这才是你的福气。”

    纯妃说着,在眼底徘徊良久的眼泪终究还是落了下来。

    赵怀襄满心酸涩,这一刻道不尽心中遗憾,又无比痛恨,痛恨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。

    他如何能不懂母妃的良苦用心。

    可他......也为案上鱼肉,已然竭尽所能了,却还是未能护住母妃,反倒累得母妃来为他绸缪解围。

    另一边,赵怀璋当即起身,将自家父王扶了起来。

    若说方才荣亲王还有三分在演,此刻看着爱子的脸,却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。

    他的璋儿正值大好年华,甚至还未娶亲,就要去守皇陵了,从此他们父子分离,短短的路程,却再难相见。

    除非......除非将来新帝登基,赐下恩典,特赦璋儿。

    赵怀璋眼里含泪,紧紧握住了自家父王的手。

    此刻在清乐殿,他不知暗中是否还有圣上的耳目,有些话不能说,但他知晓,父王一定懂。

    他赵怀璋一出生便是天之骄子,少时还曾和献怀太子还有两位王爷一同受学,身边围绕着诸家公子伴读。

    年岁渐长后,所有人入仕入朝,一展抱负,唯他赵怀璋空有一身才学,却始终碌碌无为。

    后来,诗会、文会、茶会、酒会他通通不去了,他卑怯无奈,苦恼不甘,就这般长到了一十八。

    他从不敢堂堂正正地说,他是荣亲王世子,因为他如此无能,除了给王府招来猜忌,什么用处都没有。

    可今时今日,舍他一身去守皇陵,荣亲王世子便算是废了,荣亲王府于天家再也不足为惧。

    从今往后,父王、母妃与怀真也终于不必再战战兢兢地活着了。

    他赵怀璋报不得国,却守住了家,他也终于可以——

    “父王,怀璋也不是一无是处,对吧?”

    赵怀璋眼眶发红,那般小心翼翼却又满含苦涩地问。

    荣亲王听闻此言,眼泪瞬间夺眶而出,下巴和嘴唇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了起来。

    当年天降好音,喜在眉头,十月怀胎,终得麟儿。

    王妃问他:“王爷,咱们给孩子取什么名好呢?”

    他逗弄着怀中的小小人儿,笑逐颜开,“你我夫妻福缘厚,贵子衔璋入家门,便叫他怀璋可好?”

    “璋?”

    王妃先是偏头,随即便笑盈盈地应了。

    “君子有德,如圭如璋,好,就叫怀璋!”

    彼时他只觉世间圆满不过如此,将王妃和怀璋一并搂紧了,笑道:

    “愿吾儿怀璋啊,性若玉,才如泉,行且正,身安康,最重要的是,福满盈,乐无边。”

    “璋儿,快给父王笑一个!”

    .......

    往日好景历历在目,此刻再看面前俊朗挺拔的儿郎,却只有万千悲哀涌上心头。

    荣亲王只觉肝肠寸断,忍不住舒臂将赵怀璋揽住了,颤声道:“怀璋,我的儿啊——”

    “你从来,让父王引以为傲。”

    赵怀璋闻言眼眶一酸,霎时滚下热泪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

    荣亲王父子离开后,赵怀襄搀起纯妃和裴时茵,却扭头看向了始终沉默无声的偏殿。

    “母妃、阿茵,我要先去见一个人。”

    裴时茵不知偏殿还有人,纯妃却似乎心如明镜,点了点头:“去吧。”

    赵怀襄拍了拍皱揉的下摆,抬步朝偏殿走去。

    申时中,斜阳脉脉。

    偏殿之中静谧无声,夕阳透过雕花的窗户悄然洒入,成为了此间唯一的亮色。

    江浔就静静伫立在窗边,听得入口动静,他扭头望过去,平静的脸上透着股若有似无的悲色。

    赵怀襄只一眼便知,江浔也在等他。

    这时候却见江浔迈步,忽然朝后院走去。

    赵怀襄微微蹙眉,却毫不犹豫抬步跟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