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

作品:《荆棘吻

    对方有点面熟,祁纫夏在脑海里飞快过了一遍,想起来此人曾经和她打过高尔夫,似乎与刘晴刘总的关系不错。

    “当然。”

    祁纫夏微笑,准确叫出她姓名。

    “真巧,你也来开会?”

    “是啊,”那人含笑,“听说贵司最近又要拓展商业版图了,不知道将来有没有兴趣跟我们合作?”

    她们公司做的是电子产品,虽不属于“拓展版图”的范畴,但毕竟实力不俗,多结一份善缘总是没错。

    “好啊,”她半开玩笑地应承下来,“你有我的邮箱,直接发合作书过来,我让他们去审。”

    谈铮保持着一个倾听者应有的沉默,最后核对了一遍祁纫夏的讲稿与手头的材料。此时此刻,仿佛他才是祁纫夏的助理。

    周围已经陆陆续续地落座,工作人员正在调试麦克风。最前方的大屏幕上,用浅蓝底白色字打着论坛的全称,旁边侧门忽然一开,几个戴工作证的媒体代表匆匆跑进来,快步回到媒体区。

    万事俱备,正式开场。

    等到第一家企业发言结束,祁纫夏察觉出不对——

    现场突然增加了媒体记者提问环节。

    事先准备的流程单上,可没有说明这个。

    谈铮蹙紧了眉头:“怎么突然增设了这个环节?主办方没有告知我们。”

    面对变故,祁纫夏还算冷静,先是和程影确认过,直到会议开始前半小时的流程核对单里,的确没有注明临时增加的媒体提问,又低声和周边的人交流几句,众人确实都对此一无所知。

    “看来是主办方的想法。”她沉着眼神说,“往好了想,既然大家都不知情,问的问题应该不会太为难。”

    谈铮说:“我就是担心,他们万一问了什么刁钻古怪的,你应该怎么回答?”

    祁纫夏做了个深呼吸,脑海中的弦绷得更紧:“随机应变吧。”

    事实证明,谈铮的担忧不无道理。

    就在祁纫夏讲完全部内容,对台下点头致意时,角落里忽然站起来一个人。他自称是刊物《一周财经》的记者,直接了当地问了个神经网络方面的问题,表示希望得到祁纫夏的答复。

    台下的谈铮微微变了脸色。

    前几位记者,大都是根据企业代表的发言内容,结合当下的市场导向,在宏观角度做出的提问。毕竟商业论坛不是技术交流会,今日在场的企业高管,也并非全员出身it专业。

    问得这么细这么深的,还真是今天的头一个。哪怕让谈铮来回答,也要和公司里的一线技术人员商讨几句,答案更是一两句说不完。

    “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问题。”祁纫夏倒是不慌不忙,“您所提问的,涉及到我司技术方面的秘密,暂时没法正面答复。”

    “我可以理解您的好奇,对于您的问题,我会在内部开会讨论之后,筛选出适合公开的内容,在我司官网的相应板块上更新,如果您感兴趣,欢迎关注。”

    怎料对方不依不饶:“那么我是否可以理解为,您对您公司当前项目的了解程度,其实很有限?”

    台下已有些哗然。

    这分明就是奔着让人下不来台去的。

    祁纫夏的笑容很凉:“如果您认为,对技术机密保持谨慎是错的,我也无话可说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——”

    “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层和池化层,一般是多次交替出现的,你所说的用向量表示……”

    记者的声音猝然被打断。

    会场里多了一个站立的身影,毫无疑问,是谈铮。

    他的引人注目,连祁纫夏都未曾料到,在台上陷入了短暂的惊愕。

    谈铮在脑海里极力搜寻着。

    新远的项目,是和医疗机构、政府多方合作,研究人工智能在智慧医疗中的使用。如今,人工智能已从计算机专业分支出来,尽管他这些年一直在保持学习,能够理解和掌握的,始终有限。

    更何况,祁纫夏说的没错,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内容,都属于核心技术中的机密,无论如何都不能往外说。

    “……不知道我这个新远技术人员的答案,能否让您满意?”

    末了,谈铮问。

    那个记者杵了半晌,讪讪说了句满意。

    虽然总算得以化解,但无可否认,如此一段插曲,让在座的所有企业代表都捏了把冷汗,生怕这场景重演到自己身上,恨不得当场打电话调兵遣将,把手下所有精英即刻汇集到身边,上几份保险。

    紧张严肃的气氛,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位发言完毕,论坛接续的酒会开始,才真正得以纾解。

    “祁总您好,我是《一周财经》的记者,胡烁。”

    祁纫夏刚和别公司的熟人聊完,先前提问的那位记者,冷不防出现在她面前,微笑着递上名片。

    “你好,胡记者。”

    祁纫夏的态度波澜不惊,接过名片扫了一眼,随手递给身后的谈铮。

    谈铮一时没反应过来这个举动的意思,就听胡烁说道:“刚才的提问确实有些冒进,我来和您道歉,希望祁总别计较。”

    “言重了。没有提前做好知会,是主办方的失误,你只是做了本职工作而已,我怎么会计较呢。”

    胡烁:“祁总能这么想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其实我这次来,也是有任务在身——”

    说着,他从背包里拿出个深蓝色的文件夹,“希望祁总能接受我们杂志社的专访。”

    文件夹打开,里面是两张印有采访提纲的a4纸。祁纫夏拿过来,同样是扫视过后,转手塞给谈铮。

    谈铮这回倒是明白了——程影不在,只能拿他当助理用。

    “谈总怎么看?”

    她偏偏还要征求他的意见。

    还能怎么看?

    谈铮听懂她的弦外音,强行压住嘴角的弧度,认真把提纲从头看到尾。

    “胡记者好像很擅长以货币政策为引,深度挖掘其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,以及企业的应对之策?”

    胡烁连连点头:“和我的大学专业相关。”

    谈铮微笑:“我还以为,您和我一样,是做信息技术出身。”

    胡烁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他的话里有话,连忙要为自己解释开脱:“我也是在筛选合适的采访对象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的采访风格和我不匹配,”祁纫夏索性说亮话,“而且最近日程安排得满,我没有时间。”

    胡烁仍不死心,更是不信:“祁总,我们周刊约您的采访已经约了一年多,就真的不肯给个机会吗?”

    祁纫夏只觉得头痛,不想和他继续纠缠,话刚到了嘴边,却是谈铮先开口说:“您常年和文字打交道,争取机会和纠缠不休的区别,应该不用我多说吧,胡记者?”

    胡烁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,半个字也说不出来。

    原定的散场时间在下午五点。

    祁纫夏不勉强自己在不舒服的环境里待着,没留多久,就先一步离开了会场。

    谈铮陪着她。

    “接下来去哪?”

    程影回了家,谈铮临时充当司机一职,问祁纫夏。

    “我家。”

    一路畅通疾驰,从会场到祁纫夏的住处,总共不过二十分钟。